耶稣的受难 惊天动地的故事
第十章
人类至大的苦难
我渴了
76. 在客西马尼耶稣流血汗,之后经歴 6 个审訉、殴打和鞭打、荆棘加冕,然后步行穿过耶路撒冷城到各各他,被钉十架,身体暴露在大自然中 6 个小时--这种种折磨耗尽身体水分,使祂不胜负荷,衪处于严重脱水状况,感到极之乾渴。
耶稣亦有属灵的渴,祂现在担负世人的罪,承受神对罪的愤怒;神的愤怒就像一肆意的火焰,会引起强烈的乾渴。祂的遗言之一就是“我渴了”。
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说,在阴间的财主恳求拉撒路用指头尖蘸点水,凉凉他的舌头,因为他在火焰里,极其痛苦;由此可见极度乾渴是阴间的苦楚之一。 阴间是不信者死后的“暂时拘留所”,在最后审判之后他们将会从阴间被扔进地狱去。
路加福音
16:23 他在阴间受苦,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,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,
16:24 他就喊著说:‘我祖亚伯拉罕哪,可怜我吧!请打发拉撒路来,用指头尖蘸点水,凉凉我的舌头,因为我在这火焰里,极其痛苦。’
人类最大的苦难
77. 当耶稣大声喊著说:“我的神,我的神,为什么离弃我?”,祂正是经歴神以审判官身分审判祂的时刻。
古往今来,从没有一个人像耶稣一样背负全人类的罪。祂承受了神对罪的无穷尽愤怒的全部,所以祂的苦难是人类最大的苦难,是空前绝后的,祂的死亡是人类最痛苦的死亡。
一些信徒认为,耶利米哀歌这节经文是预示十字架的苦难,因为没有痛苦是好像神的烈怒带来的痛苦一样,而且过路的人又置之不理。
耶利米哀歌 1:12 所有过路的人哪,愿这事不要发生在你们身上。你们要留意观看,有像这样临到我的痛苦没有?耶和华在他发烈怒的日子使我受苦。
替我们成为罪
78. 我们不要误以为,因为耶稣是神,痛苦对祂来说就不是什么。耶稣是神,亦是人,受苦的是祂的人性。因为祂没有罪,有完美的信心,神使祂存活得更胜其他人,所以祂比其他人更有忍耐力,但事实是祂比其他人受更多苦。祂的痛苦是独一无二的,没有人经历过祂在十架上的苦楚。
祂亦是人类唯一一个义人,一个无辜、无罪、不应死的人,但祂却死了。祂站在我们罪人的地位上,在神面前担当我们的罪。感谢神,因为义人在十架上的死,罪人就不用永死。
哥林多后书 5:21 神使那无罪的,替我们成为罪,好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。
黑色死亡
79. 耶稣从早上 9 时到下午 3 时挂在十架上,约 6 个小时。从中午到 3 时,在最光亮、最烈日当空的时间,超自然的黑暗降临在地上,大地都被黑暗笼罩著 (可 15:33),这正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。
圣经的黑暗是象徵在“耶和华的日子”的审判。“耶和华的日子”是神惩罚一些达到高峰的罪的高潮性时刻。最高潮性时刻将会是耶稣第二次回来的时候。约珥先知曾预言:“耶和华的日子” 将会是充满黑暗和幽冥的日子 (珥 2:2) 。
有些专家认为,先知阿摩司在阿摩司书 8:9 的预言是一双重预言:当耶稣在十架上,黑暗降临在地上时,这预言就得第一次应验;在祂第二次回来,审判世人那天,黑暗会再次降临在地上,它会有第二次应验。在这两个场合,太阳都会在正午落下,大地被黑暗覆盖。
阿摩司书 8:9“到那日,我要使太阳在正午落下,使这地在白昼黑暗。”这是主耶和华说的。
“罪的化身”
80. 耶稣自 己经常谈到 神的审判 之后的“外边黑暗”;使徒彼得也谈到神将天使们 “丢在地狱里,囚禁在幽暗中等候审判”(彼前 2:4);犹大亦説神会用锁链把天使们永远拘留在“黑暗里,等候大日子的审判”) (犹 6)。
因此耶稣的受难,在最后 3 个小时的黑暗中达到高峰,此刻祂子民所有的罪、数不尽的罪,由始至终、所有时间的罪,都归在祂身上。
天父在幽黑中降临到各各他,为了人类的罪,审判祂的儿子。在十架上耶稣成为 “罪的化身”。
这时天父终止和耶稣的团契,将祂对祂子民所有的罪的愤怒都完全地、淋漓尽致地倾注在祂儿子身上。
以赛亚书 53:6 我们都如羊走迷、各人偏行己路.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。
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
81. 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时,圣殿裡的幔子即时从上到下裂为两半。幔子是用一整片的细麻线编织而成,放在圣所与至圣所之间,至圣所是象徵神同在的地方,每年只有大祭司一个人可进去一次。
幔子的裂为两半,象徵耶稣的肉身为我们裂开,因此打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,使我们得以藉著祂坦然进入至圣所,来到施恩的宝座前,得怜恤和恩惠。从此神人之间罪的拦阻已经除去;人可以藉著耶稣基督,直接来到父神面前,领受祂的恩典。
马太福音 27:51 忽然,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,地震动,磐石崩裂,
偿还世人罪债
82. 一些不信者对耶稣的救赎觉得费解,他们可能有疑问:祂在十字架上几个小时的苦难,怎么能够为这么多人承受罪的惩罚?一个人的死,如何能够偿还世人的罪债?
首先,耶稣是神的儿子,祂有能力用祂身体去承受整个世界的罪孽。作为一个神-人,祂有无限的尊严,祂受苦的价值是无限的。祂无限的尊严吞噬、吸收了我们所有应得的无限量惩罚。
在这裡,我想分享一些受尊崇的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,希望对各位有帮助:
“虽然基督的人性受苦,但祂是一个神圣身位。由于受难者的无限尊严,祂的工作有无限价值。”(Frederick S Leahy,The Cross He Bore,页 97)
“ 谁 能 做 这 样 的 工 作 呢 ? 谁 能 支 付 这 样 的 赎 金呢?……将我们从法律的咒诅和惩罚赎回来,需要无限价值的人的牺牲。如果基督不是完全神圣,祂就不能付出这样的代价。”(Paul Washer,GospelAssurance and Warnings,页 101))
“怀疑者经常提问:‘在十字架上几个小时的苦难,怎么能够为这么多人付出罪的代价,挽救他们脱离永恆苦楚?一个人的生命如何能满足许多人应承受的公义?’圣经最美丽和宝贵的教义之一,包含了这 问 题 的 答 案 : 神 的 儿 子 的 无 限 价 值 和 完 美 顺服。”(Paul Washer, The Gospel’s Power & Message,页 171)
“被钉在髑髅地十字架上的是神,祂为子民所献的生命是有无限价值的。挂在树上的人是一个完全顺服神律法的人,祂的牺牲因而有功德,并提供了一个完全的义,归于祂的子民。因此,我们直指向耶稣基督,来回答怀疑者的问题--一个人的死亡如何能够为这么多人付出代价--因为作为神祂无限的价值,和作为人祂的完全顺从,使祂可赎回无数的人。”.(Paul Washer, The Gospel’s Power & Message, 171)
“圣经的作者清楚告诉我们,‘荣耀的主’被钉死在十架上,林前 2:8;邪恶的人‘杀了那生命的创始者去’,徒 3:15;教会是神‘用自己血所买来的’,徒 20:28。因此,赎罪有无价的功德,可挽救在神的计划中 人类每一 个成员。” (Loraine Boettner,Predestination,页 151)
“基督之死的确具有无尽和无限的价值,因为祂是神的无尽儿子。祂的牺牲足以支付神所拯救的或多或少人的罪的惩罚。由于基督之死的内在价值是无限的, 救赎 的要 约也 是 合理 地无 限的。” (JohnMacArthur, 2 Corinthians, 页 202)
歌罗西书 1:14 藉著他的爱子,我们得蒙救赎,罪得赦免。
这一切我都为你做了
83. 学习了耶稣基督的受难,我们要恆常深思和冥想它的意义,好让我们深切认识祂的救赎洪恩,及产生生命改变;使我们除去旧有的生命,常在基督裡成为新造的人。
德国画家斯登堡曾经画过一幅伟大的画作,称为“钉十字架”。上面的著名标题说:
“这一切我都为你做了,你又为我做了什么? ”
这是一个很令人警醒的问题。现在我们知道耶稣在受难时所经历的种种属灵和身体痛苦,并全部承受神对罪恶的无限愤怒,在十架上尝到永死和地狱的滋味;我们应该检视自己,决志跟随祂的脚步,将生命尽献祂的手,奉上一切归祂所有。
加拉太书 2:20 现在活著的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著;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,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;他是爱我,为我捨己。
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
84. 今天学习到,耶稣为我们所做的不可思议的牺牲。祂牺牲的爱是如此伟大,需要我们作出一个彻底和热炽的回应。
愿我们身体心灵被它控制,从现在开始直至永恆,尽心尽意尽性尽力去爱和服侍祂。祂救了我们生命,让祂的爱激励我们,成为我们生活和事奉的动力,要我们为祂而活,不再为自己活。
让我们衷心铭记:
因为耶稣带了荆棘的冠冕,我们可带上生命的冠冕。
因为祂赤身被挂在木头上,我们可穿上公义的袍,遮盖我们的赤裸。
因为祂经历钉十架的苦痛,我们可得救赎的福乐。
因为祂饮尽了神的苦杯,我们可酣饮神的福杯。
因为祂承受神的无限诅咒,我们可领受神的永恆祝福。
因为祂被圣洁的神离弃,我们可得恩典的神的拯救。
因为祂经歴黑色死亡,我们可成为光明儿女。
因为祂堕落阴间,我们可上升天堂。
现在让我们都伸出空空的双手,来接受这白白的救恩。让我们在永恆的无尽岁月中,不断欢呼讚美、竭力颂扬为我们受死捨命、偿还罪债的救主耶稣基督。诚心所愿,感谢神!
哥林多后书
5:14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;因我们这样断定,一人既替众人死,众人就都死了;
5:15 并且他替众人死,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为自己活,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。
经文引自《和合本修订版》,版权属香港圣经公会所有,蒙允准使用。
感谢我好友黄广鸿弟兄赞助这福音册子的印刷费,张添来弟兄校对,邝颂欣姊妹技术支援。
版权所有 © 2025 李国庆。出版日期 2025年3月。此福音册子免费赠阅,欢迎索取。
作者简介:李国庆弟兄,职业律师,教会执事,亦是在职传道人。他著有一系列 50 多本福音及末世预言册子,包括:
他亦有建立: (1) 一个 YouTube 频道,名为“末世预言-福音频道”,及 (2) 一个网站,名为 “末世预言-福音网站”;恆常用它们传播神的大怜悯福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