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穌的受難 驚天動地的故事
第十章
人類至大的苦難
我渴了
76. 在客西馬尼耶穌流血汗,之後經歴 6 個審訉、毆打和鞭打、荊棘加冕,然後步行穿過耶路撒冷城到各各他,被釘十架,身體暴露在大自然中 6 個小時--這種種折磨耗盡身體水分,使祂不勝負荷,衪處於嚴重脱水狀況,感到極之乾渴。
耶穌亦有屬靈的渴,祂現在擔負世人的罪,承受神對罪的憤怒;神的憤怒就像一肆意的火焰,會引起強烈的乾渴。祂的遺言之一就是「我渴了」。
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說,在陰間的財主懇求拉撒路用指頭尖蘸點水,涼涼他的舌頭,因為他在火焰裏,極其痛苦;由此可見極度乾渴是陰間的苦楚之一。 陰間是不信者死後的「暫時拘留所」,在最後審判之後他們將會從陰間被扔進地獄去。
路加福音
16:23 他在陰間受苦,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,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裏,
16:24 他就喊著說:『我祖亞伯拉罕哪,可憐我吧!請打發拉撒路來,用指頭尖蘸點水,涼涼我的舌頭,因為我在這火焰裏,極其痛苦。』
人類最大的苦難
77. 當耶穌大聲喊著說:「我的神,我的神,為什麼離棄我?」,祂正是經歴神以審判官身分審判祂的時刻。
古往今來,從沒有一個人像耶穌一樣背負全人類的罪。祂承受了神對罪的無窮盡憤怒的全部,所以祂的苦難是人類最大的苦難,是空前絕後的,祂的死亡是人類最痛苦的死亡。
一些信徒認為,耶利米哀歌這節經文是預示十字架的苦難,因為沒有痛苦是好像神的烈怒帶來的痛苦一樣,而且過路的人又置之不理。
耶利米哀歌 1:12 所有過路的人哪,願這事不要發生在你們身上。你們要留意觀看,有像這樣臨到我的痛苦沒有?耶和華在他發烈怒的日子使我受苦。
替我們成為罪
78. 我們不要誤以為,因為耶穌是神,痛苦對祂來說就不是什麼。耶穌是神,亦是人,受苦的是祂的人性。因為祂沒有罪,有完美的信心,神使祂存活得更勝其他人,所以祂比其他人更有忍耐力,但事實是祂比其他人受更多苦。祂的痛苦是獨一無二的,沒有人經歷過祂在十架上的苦楚。
祂亦是人類唯一一個義人,一個無辜、無罪、不應死的人,但祂卻死了。祂站在我們罪人的地位上,在神面前擔當我們的罪。感謝神,因為義人在十架上的死,罪人就不用永死。
哥林多後書 5:21 神使那無罪的,替我們成為罪,好使我們在他裏面成為神的義。
黑色死亡
79. 耶穌從早上 9 時到下午 3 時掛在十架上,約 6 個小時。從中午到 3 時,在最光亮、最烈日當空的時間,超自然的黑暗降臨在地上,大地都被黑暗籠罩著 (可 15:33),這正是舊約先知所預言的。
聖經的黑暗是象徵在「耶和華的日子」的審判。「耶和華的日子」是神懲罰一些達到高峰的罪的高潮性時刻。最高潮性時刻將會是耶穌第二次回來的時候。約珥先知曾預言:「耶和華的日子」 將會是充滿黑暗和幽冥的日子 (珥 2:2) 。
有些專家認為,先知阿摩司在阿摩司書 8:9 的預言是一雙重預言:當耶穌在十架上,黑暗降臨在地上時,這預言就得第一次應驗;在祂第二次回來,審判世人那天,黑暗會再次降臨在地上,它會有第二次應驗。在這兩個場合,太陽都會在正午落下,大地被黑暗覆蓋。
阿摩司書 8:9「到那日,我要使太陽在正午落下,使這地在白晝黑暗。」這是主耶和華說的。
「罪的化身」
80. 耶穌自 己經常談到 神的審判 之後的「外邊黑暗」;使徒彼得也談到神將天使們 「丟在地獄裏,囚禁在幽暗中等候審判」(彼前 2:4);猶大亦説神會用鎖鏈把天使們永遠拘留在「黑暗裏,等候大日子的審判」) (猶 6)。
因此耶穌的受難,在最後 3 個小時的黑暗中達到高峰,此刻祂子民所有的罪、數不盡的罪,由始至終、所有時間的罪,都歸在祂身上。
天父在幽黑中降臨到各各他,為了人類的罪,審判祂的兒子。在十架上耶穌成為 「罪的化身」。
這時天父終止和耶穌的團契,將祂對祂子民所有的罪的憤怒都完全地、淋漓盡致地傾注在祂兒子身上。
以賽亞書 53:6 我們都如羊走迷、各人偏行己路.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。
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
81. 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時,聖殿裡的幔子即時從上到下裂為兩半。幔子是用一整片的細麻線編織而成,放在聖所與至聖所之間,至聖所是象徵神同在的地方,每年只有大祭司一個人可進去一次。
幔子的裂為兩半,象徵耶穌的肉身為我們裂開,因此打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,使我們得以藉著祂坦然進入至聖所,來到施恩的寶座前,得憐恤和恩惠。從此神人之間罪的攔阻已經除去;人可以藉著耶穌基督,直接來到父神面前,領受祂的恩典。
馬太福音 27:51 忽然,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,地震動,磐石崩裂,
償還世人罪債
82. 一些不信者對耶穌的救贖覺得費解,他們可能有疑問:祂在十字架上幾個小時的苦難,怎麼能夠為這麽多人承受罪的懲罰?一個人的死,如何能夠償還世人的罪債?
首先,耶穌是神的兒子,祂有能力用祂身體去承受整個世界的罪孽。作為一個神-人,祂有無限的尊嚴,祂受苦的價值是無限的。祂無限的尊嚴吞噬、吸收了我們所有應得的無限量懲罰。
在這裡,我想分享一些受尊崇的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見解,希望對各位有幫助:
「雖然基督的人性受苦,但祂是一個神聖身位。由於受難者的無限尊嚴,祂的工作有無限價值。」(Frederick S Leahy,The Cross He Bore,頁 97)
「 誰 能 做 這 樣 的 工 作 呢 ? 誰 能 支 付 這 樣 的 贖 金呢?……將我們從法律的咒詛和懲罰贖回來,需要無限價值的人的犧牲。如果基督不是完全神聖,祂就不能付出這樣的代價。」(Paul Washer,GospelAssurance and Warnings,頁 101))
「懷疑者經常提問:『在十字架上幾個小時的苦難,怎麼能夠為這麽多人付出罪的代價,挽救他們脫離永恆苦楚?一個人的生命如何能滿足許多人應承受的公義?』聖經最美麗和寶貴的教義之一,包含了這 問 題 的 答 案 : 神 的 兒 子 的 無 限 價 值 和 完 美 順服。」(Paul Washer, The Gospel’s Power & Message,頁 171)
「被釘在髑髏地十字架上的是神,祂為子民所獻的生命是有無限價值的。掛在樹上的人是一個完全順服神律法的人,祂的犧牲因而有功德,並提供了一個完全的義,歸於祂的子民。因此,我們直指向耶穌基督,來回答懷疑者的問題--一個人的死亡如何能夠為這麼多人付出代價--因為作為神祂無限的價值,和作為人祂的完全順從,使祂可贖回無數的人。」.(Paul Washer, The Gospel’s Power & Message, 171)
「聖經的作者清楚告訴我們,『榮耀的主』被釘死在十架上,林前 2:8;邪惡的人『殺了那生命的創始者去』,徒 3:15;教會是神『用自己血所買來的』,徒 20:28。因此,贖罪有無價的功德,可挽救在神的計劃中 人類每一 個成員。」 (Loraine Boettner,Predestination,頁 151)
「基督之死的確具有無盡和無限的價值,因為祂是神的無盡兒子。祂的犧牲足以支付神所拯救的或多或少人的罪的懲罰。由於基督之死的內在價值是無限的, 救贖 的要 約也 是 合理 地無 限的。」 (JohnMacArthur, 2 Corinthians, 頁 202)
歌羅西書 1:14 藉著他的愛子,我們得蒙救贖,罪得赦免。
這一切我都為你做了
83. 學習了耶穌基督的受難,我們要恆常深思和冥想它的意義,好讓我們深切認識祂的救贖洪恩,及產生生命改變;使我們除去舊有的生命,常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。
德國畫家斯登堡曾經畫過一幅偉大的畫作,稱為「釘十字架」。上面的著名標題說:
「這一切我都為你做了,你又為我做了什麽? 」
這是一個很令人警醒的問題。現在我們知道耶穌在受難時所經歷的種種屬靈和身體痛苦,並全部承受神對罪惡的無限憤怒,在十架上嘗到永死和地獄的滋味;我們應該檢視自己,決志跟隨祂的腳步,將生命盡獻祂的手,奉上一切歸祂所有。
加拉太書 2:20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;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,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;他是愛我,為我捨己。
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
84. 今天學習到,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不可思議的犧牲。祂犧牲的愛是如此偉大,需要我們作出一個徹底和熱熾的回應。
願我們身體心靈被它控制,從現在開始直至永恆,盡心盡意盡性盡力去愛和服侍祂。祂救了我們生命,讓祂的愛激勵我們,成為我們生活和事奉的動力,要我們為祂而活,不再為自己活。
讓我們衷心銘記:
因為耶穌帶了荊棘的冠冕,我們可帶上生命的冠冕。
因為祂赤身被掛在木頭上,我們可穿上公義的袍,遮蓋我們的赤裸。
因為祂經歷釘十架的苦痛,我們可得救贖的福樂。
因為祂飲盡了神的苦杯,我們可酣飲神的福杯。
因為祂承受神的無限詛咒,我們可領受神的永恆祝福。
因為祂被聖潔的神離棄,我們可得恩典的神的拯救。
因為祂經歴黑色死亡,我們可成為光明兒女。
因為祂墮落陰間,我們可上升天堂。
現在讓我們都伸出空空的雙手,來接受這白白的救恩。讓我們在永恆的無盡歲月中,不斷歡呼讚美、竭力頌揚為我們受死捨命、償還罪債的救主耶穌基督。誠心所願,感謝神!
哥林多後書
5:14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;因我們這樣斷定,一人既替眾人死,眾人就都死了;
5:15 並且他替眾人死,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,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。
經文引自《和合本修訂版》,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所有,蒙允准使用。
感謝我好友黃廣鴻弟兄贊助這福音冊子的印刷費,張添來弟兄校對,鄺頌欣姊妹技術支援。
版權所有 © 2025 李國慶。出版日期 2025年3月。此福音冊子免費贈閱,歡迎索取。
作者簡介:李國慶弟兄,職業律師,教會執事,亦是在職傳道人。他著有一系列 50 多本福音及末世預言册子,包括:
他亦有建立: (1) 一個 YouTube 頻道,名為「末世預言-福音頻道」,及 (2) 一個網站,名為 「末世預言-福音網站」;恆常用它們傳播神的大憐憫福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