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穌的受難 驚天動地的故事
第一章
客西馬尼
耶穌基督的受難
1. 親愛的朋友,耶穌受難的故事,是人類最著名、最偉大、最震撼人心的愛的故事。神的永恆兒子、天地萬物的創造者,降尊為人、道成肉身,為人類的罪釘十架,是歷史上最驚天動地的事情。
今天讓我們學習思索,耶穌受難的過程和意義。在十架上祂為我們受了什麼苦?釘十架的劇痛苦楚是怎樣的?除了身體痛苦,祂的內心感受、心路歷程、憂傷哀慟、離世過程,是怎樣的?祂釘十架最悲慘欲絕的極點、苦難的至深處、痛苦的頂峰,是那一部分?
耶穌的受難就是說祂死前兩天所受的苦難,由最後晚餐之後開始,直至祂在十架上死亡。
耶穌的受難在福音書中是至關重要的,因為道成肉身的目的是要在十架上死,成為人類的替代犧牲,使他們可免承受神的憤怒和審判。
講述耶穌生命的首 30 年,4 本福音書共寫了只有 4章;而講述祂在地上的最後 3 年半,則寫了 85 章。
在這 85 章中,有 29 章全是關於最後一週的,它顯然是耶穌生命的重點。
簡而言之,4 福音書花了約 1/3 篇幅,記載關於耶穌在世的最後一週,從凱旋進入耶路撒冷開始,到最後被釘在十架上。
因此,祂的受難是福音書的主題,它是如此重要,使徒保羅曾定了主意,作為傳道人,他不知道和不傳別的,只知道耶穌基督和祂釘十字架。
哥林多前書 2:2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,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,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。
罪的嚴重性
2. 在我們開始之前,每個人都應給自己這個提醒:我不是為了學術探討或增進知識而學習耶穌的受難。耶穌不僅為人類的罪而死,祂亦為我的罪而死,祂背負了我所有的罪孽,代我受懲罰,就好像祂犯了我所犯的罪一樣。當我反思祂在十架上的痛苦時,我需要承認自己就是基督所替死的罪人,這是耶穌受難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。一作者寫道:「主阿,赦免我們用乾澀的眼睛去看有關客西馬尼的時間。」
恆常沉思耶穌基督受難的意義,對我們有許多心靈的益處,其中一個是我們得知罪的嚴重性。神要差祂愛子到世上受難,親自去承受罪的懲罰,償還人類的罪債;若然沒有祂的犧牲,我們都要承受火湖的永恆懲罰。
馬丁路德寫道:「真正的沉思是內心被壓倒、良心被擊打。神可怕的憤怒必須使你不知所措,神如此憎惡罪,以至他不顧惜自己的獨生子。如果心愛的兒子如此受苦,罪人可以期望什麼呢?……思考一下,你就會發抖,而你思考得越多,就會越是發抖……冥想基督受難的價值在於,人要認識自己,戰 兢 和 發 抖 。 」 (Martin Luther 被 引 用 於 Nancy Guthrie, Jesus, Keep Me Near The Cross, 頁 12)
耶利米書 17:9「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,誰能識透呢?
客西馬尼
3. 進入耶路撒冷前,耶穌多次向門徒預言祂的受難、釘十架、死亡和復活。
首先祂將被交到自己的子民手中,他們會將祂判死罪,但是在羅馬人的統治下,他們沒有執行死刑的權力,就會將祂交給羅馬人。羅馬人會戲弄和鞭打祂,然後將祂釘十架 (太 20:18)。
最後晚餐之後,耶穌和門徒來到耶路撒冷城牆以外的客西馬尼禱告。路加的職業是醫生,他記錄説,在那裏耶穌想到卽將要喝神的憤怒的杯,就極其傷痛,出汗時汗水如血。
那時祂正是有一種現代醫學稱為「血汗」的狀況;有這狀況的人,在受到龐大身體或情緒壓力時,為汗腺供血的微血管變得脆弱,甚至破裂,令一些血滲漏進汗孔,他們出汗時就好像出血似的。
幾個小時後,彼得坐在火邊取暖(可 14:54),所以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寒冷的晚上,但耶穌卻流血汗。我們可以想像,祂所受的壓力必定是極為嚴重。
祂顯然預見衪預言自己會遭受的「當受的洗」(路12:50)。祂是人類唯一一個沒有罪的人,卻要擔負世人的罪孽。祂有完美的純潔,但卻要承受神對罪惡的申冤。
路加福音 22:44 耶穌非常痛苦焦慮,禱告更加懇切,汗如大血點滴在地上。
耶穌的禱告
4. 在祂最危急的時刻,當祂面臨被拘捕和釘十架的苦難,當祂即將要喝神的憤怒的杯的時候,祂更認真地向神禱告。
三次祂向神祈求,那苦杯離開祂,但我們可以從祂首兩次禱告中所用的不同字眼見到,祂的禱告,是尋求和服從的完美典範。
第一次禱告時,祂説:「如果可能,求你使這杯離開我。」 但是第二次禱告時,感覺到神要祂喝這杯的旨意,祂説 :「這杯若不能離開我,必須我喝,就願你的旨意成全。」
祂的第一個祈求,用詞是積極的,但第二個是消極的。第二次祈求比第一次祈求進了一步,彷彿祂已堅強自己,意識到這杯不能從祂身上離開。最後,祂無畏地宣稱:「起來,我們走吧!」(太 26:46)
馬太福音
26:39 他就稍往前走,俯伏在地,禱告說:「我父啊,如果可能,求你使這杯離開我。然而,不是照我所願的,而是照你所願的。」
26:42 他第二次又去禱告說:「我父啊,這杯若不能離開我,必須我喝,就願你的旨意成全。」
典範禱告
5. 耶穌的禱告是典範禱告,即使在這可怕的時刻,祂也為成就神的旨意祈求。
一作者評論道:「祂從近乎崩潰進展到堅定決心。在這兩個祈求中,耶穌從不質疑神或神的旨意--為什麼要定這計劃、為什麼要我、為什麼要現在?反而,祂成為祂教導門徒祈禱部分內容的化身:『我們在天上的父: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。願你的國降臨;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』(6:9-10b)」(Douglas Sean O’Donnell,Matthew,頁 798)
我們見到,祂存著順服的心,帶著尋求的態度,摸索神的意思。在生死關頭,祂禱告的目的仍然是要遵行神的旨意。
馬太福音
6:9「所以,你們要這樣禱告:『我們在天上的父: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。
6:10 願你的國降臨;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。
阿爸,父啊!
6. 在福音書中,耶穌總是稱神為父,除了在十架上時, 祂喊叫「我的神!我的神!為甚麼離棄我?」(太 27:46);但在這個場合,祂和神更加親密,祂稱祂為 「我父啊」(太 26:39)。
馬可更補充說,祂甚至稱祂為「阿爸,父啊!」
馬可福音 14:36 他說:「阿爸,父啊!在你凡事都能;求你將這杯撤去。然而,不是照我所願的,而是照你所願的。」
曾大聲哀哭
7. 在下面的段落中,希伯來書的作者無疑是指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禱告。祂的人性在成為世人的罪的可怕前景下抵擋不住,悲痛欲絕,於是祂熱熾禱告,向神祈求,哭泣流淚。祂是感到何等深沉的悲哀和傷痛。
在客西馬尼,祂向神呼求,求祂將那杯撤去(見上可 14:36),神就聽祂禱告。這與事實並無矛盾,雖然神並沒有免祂釘十架之苦痛,但神將祂會死的身體從死亡中提升到不朽壞的身體,可説是將祂從死亡中救出來。
在另一個意義上,神也應允耶穌的禱告,因為耶穌一直祈求神的旨意要成就。一作者指出:「耶穌最深切的禱告是父的旨意成就--祂的死會成為我們的救恩(來 7:25; 10:9-10)。」
希伯來書 5:7 基督在他肉身的日子,曾大聲哀哭,流淚禱告,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神,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。
耶穌的誘惑
8. 除了面對成為世界的罪的巨大任務,耶穌亦可能面對撒但的誘惑。撒但在曠野曾誘惑祂,但失敗了。之後他離開祂,再等時機。沒有時機比客西馬尼是更好的,那無疑是耶穌最軟弱的時候。
我們也見到,祂吩咐門徒禱告,不要陷入誘惑。這表示祂自己可能正經歴誘惑,但祂會因為禱告而獲勝。可惜門徒不聽祂的指示,轉瞬間就跌倒了。
因此,在客西馬尼,我們見到耶穌的人性和祂抗拒試探的掙扎。神學家說,客西馬尼的事蹟記錄在馬太福音、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,但不在約翰福音中,原因是約翰福音的主題陳述耶穌基督是神,祂道成肉身,即使成為人,祂仍然是神,而神是不能被惡魔所誘惑的 (雅 1:13)。
馬太福音 26:41 總要警醒禱告,免得陷入試探。你們心靈固然願意,肉體卻軟弱了。」
俯伏在地
9. 隨著誘惑加劇,祂的禱告也更深切,這更深切的禱告反映在祂禱告的姿勢。起初祂跪下禱告,後來祂俯伏在地上禱告。
第一個亞當在試用期時在伊甸園違抗神,但在客西馬尼第二個亞當在面對釘十架的嚴酷考驗,保持了祂完美的順服。
三次禱告尋求神的旨意後,祂就即時行動,起來面對叛徒猶大。
馬太福音 26:46 起來,我們走吧!看哪,那出賣我的人快來了。」